中国工程院院士:建议中德加快探索非水可再生能源与储能结合技术
中新网北京4月3日电 (刘文文)2022年是中国再生中国与德国建立外交关系50周年。为推动中国与德国和欧洲进一步实现合作共赢、工程携手引领全球低碳发展进程,院院议中由中国新闻网主办,士建索非水德国联邦经济发展与外贸联合会协办的德加“东西问·中德气候对话”活动近日以线上形式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快探原副院长杜祥琬在发言时表示,结合技术建议中德加快非水可再生能源与储能相结合的中国再生探索与合作。
当天,工程杜祥琬指出,院院议中中国重视气候变化且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士建索非水应对气候变化需要能源转型,德加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快探如风能和,结合技术但考虑到风能和太阳能有间歇性,中国再生保持社会工业经济所需要的稳定的能源供应、电力供应就离不开储能。
他继续说,德国现在非水可再生能源装机有1.2亿千瓦,占德国电力装机的二分之一,但发电量只有德国所需电量的四分之一,其根源就在于风能、太阳能的不稳定性、间歇性。为此,中国提出发展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将间歇性的可再生能源与储能相结合。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杜祥琬(右上)及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右下)。中新网记者 翟璐 摄
他指出,氢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储能方式。目前氢能发展有两个问题。第一是如何制氢。氢是二次能源,要靠其他能源将其制取出来,应利用非化石能源发展绿氢。但当前较多的手段是煤制氢,要排放二氧化碳,这有违利用氢气的初衷。第二个如何用氢。用氢把不稳定的太阳能、风能存起来,从道理上讲可以走得通,但恐怕还缺乏实践。
杜祥琬说,当前德国风能、太阳能发展强劲;中国风能、太阳能也都超过了3亿千瓦装机,但对中国电力供应实际贡献仍较小。如何把非水可再生能源与储能结合好,产生稳定的、高质量的电力,这值得中德进行更多合作与交流。(完)
(责任编辑:休闲)
- 美媒:澳大利亚认识到中国消费者不可替代
- “木头姐”进一步增持比亚迪,上周建仓蔚来汽车
- 上海:引导电商、外卖等互联网平台进一步下调餐饮、住宿、家政等受疫情影响的生活服务业企业服务费标准
- “普京不能继续掌权”,拜登刚刚改口:说的是“气话”!战事最新:俄方称击落用于撤退亚速营指挥官的飞机
- 大族激光激进分拆术:一场大规模为管理层造富的阳谋
- 焦虑打工人,靠冥想能解脱?
- 新能源车换电 “单打独斗”困局亟待破解
- 奶粉企业去年业绩降速触底 新一轮疫情加速行业淘汰
- 全球最大“人造太阳”核心部件完成首件制造
- “元宇宙”热潮持续,浪潮信息推专有服务器能否获市场认可?
- 快讯:港股恒指高开0.4% 京东健康涨超8%农夫山泉涨近7%
- 朝中社:金正恩会见成功试射新型洲际弹道导弹的功臣
- “中国药都”樟树探索打造中医药“生态圈”
- 辽宁省副省长郝春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