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1小时收费达10元 共享充电宝成了价格“刺客”
原标题:同一条街同一品牌,刺客你收2.5元他收6元;点位争夺太“卷”,充电充电暴露运营模式短板共享充电宝成了价格“刺客” 本报记者 袁璐 小小充电宝竟能成为价格“刺客”?收费近日,“共享充电宝涨至4元每小时”的达元话题冲上热搜。记者走访发现,共享北京各大商圈共享充电宝的宝成收费标准混乱,同一条街同一品牌,价格收费价格也不相同。刺客共享充电宝越来越贵,充电充电但充电宝企业的收费日子并不好过,已上市的达元怪兽充电今年一季度的亏损额就达9641万元。钱被谁赚走了?共享业内专家将原因归结为过度竞争导致代理商分成费和商户进场费大幅上涨。 充电1小时收费达10元 “充电14分钟竟然要4元?宝成”近日,市民孙女士在明城五号烤鸭坊(建国门店)就餐,价格归还充电宝时的刺客费用账单让她颇为意外。同样被共享充电宝价格“刺伤”的,还有市民马女士。她在西部马华牛肉面(双榆树店)租借了1小时42分钟的充电宝,花了10元。 充电变贵了是个案吗?记者走访发现,北京各大商圈共享充电宝的租借费用普遍在每小时4元及以上。共享充电宝的收费标准不明确且不统一,同一品牌的充电宝,在不同点位的租借费用也大相径庭。 以美团共享充电宝为例,位于法华寺街的德必天坛WE文创园,租借费用为每半小时2元、24小时30元,位于丰台东路的葛洲坝北京中国府售楼处,租借费用更达到每小时10元、24小时50元。 街电的价格同样混乱。记者走访发现,同样是在南池子大街上,老北京炸酱面点位租借费用为每小时2.5元、24小时40元,相隔50米的京味家常菜点位租借费用却为每半小时3元、24小时60元。 此外,各品牌共享充电宝的免费充电时长也不相同。以怪兽充电宝为例,同样位于东花市南里四区1号楼的两个点位,一个点位的计时单位为一小时,显示30分钟内归还免费,另一个点位的计时单位为30分钟,显示5分钟内归还免费。 记者注意到,无论是哪个品牌的共享充电宝,机器上都没有标明收费标准,仅有一个租借二维码,消费者需扫码后才能在手机上查看。“着急用时,哪有时间去仔细对比价格,经常是结算时才发现这么贵。”马女士说。 代理商和商户拿走利润“大头” 共享充电宝越来越贵,多个品牌却回应没有涨价。小电科技称,在定价方面符合监管规则,目前没有涨价。街电、搜电的运营公司竹芒科技则表示,近一年来没有涨过价,定价权并不在公司。 充电宝企业的说法与消费者的感知为何不一致?这与行业的运营模式密切相关。目前共享充电宝有自营模式和代理商模式两种,后者因可以快速开拓中小商户已成为市场主流。 餐饮老板游先生对记者表示,共享充电宝代理商和商户合作有三种分成模式。第一种是代理商免费铺设机器,约定一个固定分成比例,按月支付给商户。第二种是代理商先一次性支付给商户一笔“进场费”,再商量按月分成比例。第三种是代理商先投放共享充电宝进行收益测试,算出平均值后给予商户固定的“进场费”,无需分成给商户。后两种模式对代理商的经营压力更大,点位的收费价格也更高。 “我们的主要合作模式就是代理商采购机器铺设商家。”美团共享充电宝运营人员王先生表示,8孔机器的价格为每台1350元,12孔机器的价格为每台1750元,代理需最少购买10台机器,分成比例为90%。 代理商和商户能赚多少钱?王先生详细算了笔账。他表示,一台机器能用3年至5年,代理商扣掉20%的运营成本,还剩70%的利润,通常是和商户对半分成。“按照3年时间算,每台机器每天成本约8角,每个小时能收3元至6元。购买100台机器的话,价格更优惠,约4至6个月就能回本,之后就是净赚的。” 记者也了解到,不同商户对分成比例要求差异较大。优质商户的客户消费力较强,比如酒吧、KTV、车站、景区、医院等,分成比例可达70%甚至90%。“共享充电宝的收入大部分被代理商和商户赚走了。”文渊智库创始人王超说。 涨价凸显充电宝企业盈利困境 在业内人士看来,共享充电宝之所以涨价,是共享充电宝企业急于摆脱成本高、盈利难的困境。 共享充电宝的确是赚过钱的。2017年,来电宣布盈亏平衡,2018年,街电和小电科技也宣布盈利。怪兽充电2019年和2020年的净利润分别为1.66亿元和7540万元。但激烈的点位争夺战和分成费用的不断上涨,让共享充电宝运营模式的短板越发凸显。小电科技就在其招股书中披露,年分成费率从2018年的24.2%增长至2020年的38.2%,进场费率从1%增长至16.3%。 如此“让利求规模”,让共享充电宝行业普遍由盈转亏。有“国内共享充电宝第一股”之称的怪兽充电,2021年净亏损为1.25亿元,今年第一季度的净亏损为9641万元。 “因为高入场费和高分成,共享充电宝平台利润被不断摊薄,甚至呈现负利。”王超表示,受疫情影响,线下客流量有所下降,也刺激了部分代理商进一步提高单价。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表示,共享充电宝企业已进入流量变现阶段,变现模式应该更多元化,“一味涨价只会伤害消费者,造成用户流失,不是长久之计。”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金融发力!多家银行密集向房企开出千亿规模授信额度
- 乌总统办公室顾问:战事结束前不会披露乌军损失情况
- 马来西亚华裔男子被指欠所得税 上万林吉特存款被转走
- 一季度百强房企业绩几近“腰斩”,仅两家销售破千亿,百亿房企较去年同期减少30家
- 北京金融法院丁宇翔:发挥金融的调节经济等功能应建立于实体经济生产之上
- “芯慌慌、锂茫茫”下 2021年8家上市车企仅三家实现营收、利润双增长
- 用卢布付款、开俄罗斯银行账户 普京说否则就要断供天然气
- 铁货发布2021年业绩 股东应占溢利为1.34亿美元同比增长33.3%
- 爱立信将在英国投资6G网络研究
- 蓝色起源第四次太空游:6名游客抵达太空边缘 包括一对企业家夫妇
- 警惕!日媒:日本海自“出云”级2号舰“加贺”号已开始“航母化”改造
- 新东方股价一度掉到一美元以下,俞敏洪:股价的高低,不是我做新东方的动力
- 刘强东发布内部信:集团高管降酬10%至20%不等
- 职业教育拥抱“数字信息化” 中公教育如何应对新机会?
- Mysteel解读:细数我国猪肉进口量大减的前因后果
- 苹果公司在荷兰再遭诉讼 或被罚55亿美元
- 前易方达名将、700亿公募顶流林森奔私后首次发声:当下茅指数龙头更具吸引力!化工龙头未来三年或有大机会
- 走自己的路!欧佩克+如预期继续“慢速”增加石油产量
- 泽连斯基评价俄乌新一轮谈判:看到“积极信号”,但不会“缩减防御努力”
- 受疫情等影响,3月制造业PMI跌至49.5%
- 搜索
-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