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星陨落:《中国好声音2022》毫无声量地播了11期,你看过吗?
你看了今年的灿星《中国好声音》吗? 近日,中国综艺行业曾经的陨落音毫扛把子灿星文化冲上热搜,居然不是中国因为这款现象级的产品,而是好声因为被“邓紫棋讨薪”。 2012年开播的无声《中国好声音》帮助灿星奠定江湖地位,公司以此为基础建立庞大的量地泛娱乐版图,并谋求上市。播期不过,看过苦等数年、灿星几经周折,陨落音毫从A股转战港股,中国直至如今仍未能如愿。好声 这背后,无声或许正是量地公司赖以生存的综N代模式,遭遇了危机。播期 谁还在看《中国好声音》? 如果不是因为灿星文化与邓紫棋的官司,大家可能都想不起这家公司了。 近日,邓紫棋经纪公司蜂鸟音乐与灿星文化演出合同纠纷一审文书公开,双方持续多年的争端被公之于众。 原来,2016年灿星文化计划邀请邓紫棋参与录制电子音乐综艺节目《盖世英雄》。后来,节目提前录制,邓紫棋参与一期真人秀及三期节目,但没来得及签合同。 之后,《盖世英雄》于2016年6月-9月在江苏卫视播出。灿星文化却一直没有与蜂鸟音乐签订合同及支付1630万元的报酬。 一时间,“邓紫棋向《中国好声音》制作方讨薪”的新闻,冲上热搜。 这时候,大家猛然发现,今年的《中国好声音》从8月初播到现在,已经进入尾声,但几乎毫无波澜。 前些年,一到八九月份的周五,大家都等着《中国好声音》上线。这个节目创造了太多经典现场,捧红了张碧晨、周深等一众歌手。 曾有媒体统计了2005年-2016年中国综艺节目收视率排行榜,《中国好声音》前四季均进入前十。其中,2015年的第四季位列亚军,第一到第三季分别排在第7、第4和第8名。 后来披露的数据显示,仅这一档节目,2015年就为灿星文化贡献了11.43亿元的收入。 但是,盛极而衰,大概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好声音》就开始了自己的下坡路。近几年,唯一凭借这档节目出圈的歌手单依纯,其实已经是3年的“老学员”了。 2021年,《中国好声音》播出过半,中途更换导师,这在之前从未有过。今年,这戏剧性的一幕再度上演,更从侧面印证,这块金字招牌的影响力不再。 霸榜往事历历在目,可最近这几年,《中国好声音》连每年的综艺节目十强榜单都进不了。 这档节目的商业价值,也在急剧萎缩。2016年-2018年,《中国好声音》的收入分别为10.10亿元、6.65亿元、5.45亿元,2019年-2021年进一步下降至4.91亿元、3.25亿元、2.52亿元。 今年的《中国好声音2022》,毫无声量静悄悄地播了11期,估计很难超越去年的业绩。 这个曾经爆红、连续播出11年的综艺节目,终于一步步逼近了自己的生命尽头。 冲击上市,屡战屡败 灿星文化创立于2006年,多年不温不火,直到2011年,灵魂人物田明、金磊和徐向东加入。 田明曾担任东方卫视总监、总经理,金磊是SMG综艺部副总监,导演徐向东也是SMG的核心人物之一。他们的加盟,为灿星文化带来了顶级内容制作能力。 2012年,《中国好声音》一炮打响。之后,灿星文化陆续推出《中国达人秀》、《蒙面歌王》、《这!就是街舞》等。 当时,灿星文化无疑就是中国市场化综艺节目制作商中的扛把子。其合作的平台,包括了中国五大卫星电视媒体平台中的四大卫视、中国三大网络视频平台及中国两大在线音乐平台。 之后,灿星文化谋求上市,2019年首次披露IPO招股书,剑指深交所创业板。根据披露的信息,2015年-2017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4.62亿元、27.06亿元、20.58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06亿元、7.32亿元、4.52亿元。 苦等两年,5次更新IPO招股书,当灿星文化终于在2021年2月迎来首发上会,却罕见性地遭遇了否决。 A股创业板上市折戟,灿星文化公开承认的原因有两点:华人文化产业基金,及公司的核心人物田明等,股权结构过于复杂,难以认定实际控制人;收购梦响强音后产生商誉减值,公司的实际财务状况未能得到真实反映。 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监管层对综艺节目制作公司的业务稳定性,并不认可。 影视、娱乐、游戏等泛娱乐公司在A股直接IPO的闸门关闭多年,2016年连并购重组也被叫停,之后,鲜有此类公司成功冲A。 博纳苦等数年,也是因为连续做出了《长津湖》等爆款产品,以及因迁址获得了优待,才在今年如愿以偿成功上市。 反观灿星文化,自披露财务数据以来,业绩每况愈下,注定与A股市场无缘。 灿星文化上市之心不死。去年8月与星空华文传媒电影火速重组,以新的主体星空华文冲击港股IPO。 星空华文除了灿星文化原有的综艺节目、艺人经纪、广告营销等业务外,增加了电影相关业务。 然而,重组并未阻止新公司业绩下滑的趋势。2019年-2021年,星空华文收入分别为18.07亿元、15.60亿元、11.2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23亿元、-810万元、-3.45亿元。 2021年星空华文港股招股书失效后,今年5月再度更新,又5个月过去了,仍然杳无音信。 综N代,没有未来 任何行业、任何企业的困境,本质上都是主营业务的问题。灿星文化业绩危机的根源,在于过度依赖综N代模式。 《中国好声音》的成功造就了灿星文化。但是,同一种模式沿用了11年,就算制作方能在导师和学员上推新,观众其实早已产生审美疲劳了。 任何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泛娱乐行业的创意形式电影、剧集、游戏等尤其如此,综艺节目也不例外。 对于泛娱乐厂商们而言,爆款产品很重要,持续拥有生产爆款内容的能力,更重要。 所以,当电影界的“爆款收割机”分崩离析之后,监管层给了一个机会;A股游戏板块的被推到“股王”的位置上,底层逻辑也是如此。 但是,《中国好声音》面世10年之后,灿星文化未能再出爆款。前几年,《中国达人秀》《蒙面歌王》势头很猛,近几年,《这!就是街舞》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但这些产品无法独当一面。《中国达人秀》和《蒙面歌王》现在基本进入了雪藏名单。其他更多产品,只是一轮游,大部分甚至你连名字都想不起来。 一档综艺节目,连续播出数十年,那可以称之为经典。但是,把同一种节目模式,换汤不换药地每年重制一季,那就是综N代。 主动与被动双重动机之下,灿星文化把《中国好声音》做了11年,其他的《中国达人秀》、《蒙面歌王》也做了N期,连《这!就是街舞》也已经做到了第五期。 汤加多了水都会变味,何况是面对数亿众口难调观众的综艺节目? 灿星文化、华录百纳旗下蓝色火焰,以及和,这一批综艺节目制作公司的共同困境即在于此。没有综N代,没有现在;只有综N代,没有未来。 更何况,灿星文化赖以生存的这些综艺节目,并非自己原创,而大多来自模式引进。《中国好声音》来自荷兰Talpa公司的“The Voice Of”,《蒙面歌王》则来自韩国MBC公司的授权。这种关系,都曾让公司陷入旷日持久的版权纠纷。 这更能说明中国综艺节目行业的根本问题了:没有创意产品,只想着薅观众的流量、去资本市场割韭菜,还有未来吗?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最高法:将着手研究内幕交易、操纵市场侵权赔偿问题
- 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保供稳价 该杀杀锂的“妖价”
- 吴尊友:“动态清零”能够实现,但难度更大
- Meme狂潮卷土重来? 游戏驿站拆股消息带动Meme股盘前走高
- 人民银行发布第三季度执行报告,明确下阶段政策思路 货币政策将以我为主兼顾平衡
- 小摩:维持中远海控增持评级 目标价30港元
- 拜登刚“历史性开闸”,外媒:适得其反
- “刷单”成温州网络电信诈骗重灾区,受害者中女性逾2/3
- 长江口二号古船出水,上海外贸变迁几何?
- 密接人群和轻型、无症状感染者不能在同一空间隔离观察
- 发现10多例阳性!请乘坐过这两辆动车的旅客立即报备
- 容维证券刘思山:股指低开高走 创反弹新高
- 特定养老储蓄试点正式启动 35岁以上的客户购买 单客购买上限为50万元
- Piper Sandler:预计Snap潜在用户增长强劲 重申“增持”评级
- 燕文物流三大问题:股权转让另有隐情?毛利率为何远低于同行?
- 贵州毕节农商行被罚40万 因信贷管理不到位等案由
- 女性居家创业 演绎多姿人生
- 白酒平衡术:传统还是科技
- 13家银行信用卡业务解读:2021发卡量恢复性增长,资产质量好转
- 英国防大臣主持第二次援助乌克兰国际捐助会议
- 搜索
-